5月29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在會上表示,在《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生效20周年之際,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發布《中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2004-2024年)》,分享中國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和履約方面的成果和經驗。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下簡稱POPs)是重要的新污染物,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蓄積性、遠距離環境遷移的潛力,并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作為公約文書制定和首批簽約國之一,中國大力推進POPs控制行動,已成功淘汰29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每年避免了數十萬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產生和環境排放。
經過不懈努力,如今我國已經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我國成功淘汰29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每年避免了數十萬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產生和環境排放。
并提前完成在用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的100%下線與廢棄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的100%環境無害化處置兩個公約目標。
同時,實現了二噁英類排放四個下降:重點行業煙氣二噁英排放強度大幅下降;向大氣排放的二噁英總量在2012年達峰后逐步下降;大氣環境中二噁英濃度相應呈下降趨勢;一般人群膳食二噁英類平均攝入量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指導值且呈下降趨勢。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從頂層制定了以環境風險預防為主的治理策略,構建以“篩、評、控”為主線的環境風險防控思路,提出覆蓋源頭、過程、末端環節的全過程治理舉措,在打基礎、建體系、防風險等方面做出具體安排,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期新污染物治理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的任務目標,POPs控制工作全面納入美麗中國建設藍圖,逐步進入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的新階段,POPs控制在認識高度、實踐深度、創新力度上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2004-2024年)》顯示,20年來,中國采取一系列控制行動,全面淘汰29種類POPs的生產、使用和進出口,每年避免數十萬噸POPs的生產和環境排放,有效防范相關農產品、消費品中POPs的健康風險。
本文由恒溫恒濕試驗機廠家天津國測航天公司收集整理自網絡,僅供學習和參考!